想取代大陸供應鏈?甭指望越南 台廠也幫不了
【資料來源:2023/03/01 經濟日報 編譯季晶晶/綜合外電】
別指望越南的供應鏈能取代中國大陸了。彭博資訊專欄作者崔維迪(Anjani Trivedi)撰稿指出,越南作為世界工廠2.0版的吸引力最近急劇下降。前幾年,分析師和企管顧問熱切盼望越南能脫穎而出,但對於想在這個東南亞國家擴大生產或前進建立新業務的公司而言,許多消息都不是好兆頭。
越南1月工業產值急降,該部門就業人數減少。製造活動萎縮。藍領工作變少使越南人紛紛兼職找外快。薪資水準仍然低落,通膨使得日子份外難過。更令人沮喪的是,為耐吉和愛迪達代工的台灣鞋廠寶成計劃,胡志明市的工廠要裁員6,000人。
這裡還有一堆棘手的國內問題,增加外商做生意的難度。導致國家主席阮春福辭職的反腐運動,嚇到本以為越南很穩定的投資人。政治動盪會影響商業政策,以及許得許可、執照和補貼等種種程序,不利投資計畫,這是外商不喜之事。
與此同時,越南房市面臨日益惡化的債務危機,開發商延遲還款。對潛在的製造業者而言,仰賴國內融資深具挑戰性,因為營運資金和貿易貨款都必須有持續不斷的投資支持。這裡也和其他國家一樣有勞動爭議。2022年發生至少28場罷工後,今年1月,胡志明市有600名工人抗議日商東陽精密工業旗下縫紉機廠給的年終獎金太少。對跨國企業來說,上述挑戰都讓供應鏈變得份外複雜。
遷廠越南主要是看在勞動成本降低。技術移向亞洲部分地區,以往都是受到便宜工資的吸引。但事情沒那麼簡單了,許多移動供應鏈的主張,只注意到一國的工作年齡人口有數百萬之多、薪資水資較低,卻忽略了他們傾向流向服務業,或通膨壓力令招工困難。另外,印度和印尼逐漸成為替代選擇。還有一點,由於數位化和自動化程度增加,公司日益需要技術能力較高的員工。
相較於生產重鎮而言,越南一直沒法擺脫裝配線的標籤。它每月出廠逾4億盒雪茄、3億多件服飾、1,720萬支行動電話和數百萬平方公尺的聚酯纖維,但工業級設備和機具,或其零部件,還不是主流。製造商的零部件仍然仰賴中國大陸,事實證明,在價值鏈中往上移動並非易事。
例如,日商京瓷公司在越南新廠擴大部分元件的生產,但該公司說,只會生產更多電子產品用的絕緣性陶瓷封裝,尖端複雜的小尺寸封裝會繼續「留在日本境內一段時間」。
此外,越南基設如港口、高速公路和電力供應,在工業園區和經濟特區周圍發展得都不錯,但僅20%的道路鋪了柏油,物流能力跟不上貿易活動。
越南看來已經出局,那麼全球化的下一步在哪裡呢?首先,中國大陸這個世界工廠沒法很快排擠掉。其次,對大陸以外的全新供應鏈,需求究竟有多少還不明朗。
很現實的情況是,工業公司採購元件會有一部分來自日本和東南亞,一部分來自墨西哥,還有一些來自大陸,企業會有選擇性的脫鉤。技術的經濟價值愈高,就愈難依賴別人提供。崔維迪認為,不會新出現一個取代中國大陸的世界工廠,只會有一種大家需要習慣的、新的全球化模式。